儿媳可以成监护人吗
一、儿媳可以成监护人吗
儿媳是否有权担任监护人?
若符合特定条件,名义上的监护人得以被指定;在没有其他合格法律监护人存在的情况下,儿媳亦能被指定为监护人。在一般的抚养/赡养纠纷中,当事人可选择采取以下几种途径进行维权:主动寻求与抚养人/赡养人就抚养/赡养方案展开深入沟通与协商、邀请所在地区的居委会或村委会介入调解工作、在协商及调解均未果的情况下,当事人可请求人民法院介入并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及要求对方履行相应义务。
《民法典》第三十四条,
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儿媳能否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
儿媳一般不能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法律规定,监护人首先由配偶、父母、子女等近亲属担任。若这些近亲属不存在或无监护能力,才由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经有关机关指定成为监护人。儿媳不属于法定监护顺序中的人员。但如果儿
媳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配偶(即儿子)共同生活,对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尽到了较多的照顾义务,且其他符合条件的监护人无法确定或者不宜担任监护人时,儿媳可经有关机关指定成为监护人。总之,儿媳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存在一定条件和限制。
三、儿媳成为监护人有哪些法律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儿媳在特定情况下可成为监护人。一般来说,法定监护人顺序为父母、配偶、子女等。若配偶一方丧失或部分丧失监护能力,且符合法定条件时,儿媳可基于婚姻关系等因素成为监护人。例如,丧偶儿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作为第一顺序监护人。在认定儿媳是否能成为监护人时,需考量其对被监护人的照顾、关爱程度,以及是否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利益等因素。需注意的是,具体情况需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来综合判断。
儿媳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监护人。在缺乏其他合格监护人时,儿媳可被指定。遇到抚养或赡养纠纷,当事人可通过沟通协商、居委会或村委会调解,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来维护权益。